CN | EN

古建筑文化展厅丨让工艺传承更有意义

时间:2025-10-15

 古建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,其营造技艺、空间哲学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密码。展厅通过系统展示,让观众感受先辈的智慧与匠心,增强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自豪感。

 图片1

以活态传承为核,平衡保护与体验

 

尊重历史本真,还原建筑逻辑:设计需以古建筑史料、考古成果为依据,从斗拱榫卯的结构细节到彩绘纹样的色彩配比,均需贴合时代特征 —— 如唐代建筑的雄浑大气、明清建筑的精巧繁复,避免过度艺术化改编,让观众直观感知古建筑的营造智慧。

图片3 

科技赋能叙事,打破时空限制:针对古建筑不可移动的特性,可运用3D建模、VR全景等技术,还原已消失的古建筑风貌,比如长安大明宫、北京圆明园局部;通过动态投影演示抬梁式、穿斗式结构搭建过程,让抽象的营造技艺具象化,解决传统静态展陈的局限性。

图片4 

打造沉浸场景,强化参与感:摒弃展品+文字的单一模式,设置微缩景观、互动装置,甚至引入古建筑构件复刻,让观众从观看者变为体验者,深化对建筑文化的理解。

图片5 

融入当代审美,兼顾功能需求:展厅空间设计需平衡古意与现代—— 采用木质展架、仿古建筑纹样的地面拼花呼应主题,同时配备符合现代参观需求的灯光系统、无障碍通道,确保文化传播的舒适性与包容性。

图片6 

02

多维立体呈现,凸显古建筑深度与温度

 

脉络化叙事,构建历史坐标系:以时间线+地域线双线展开,纵向呈现从先秦夯土建筑、秦汉木构雏形,到唐宋成熟体系、明清鼎盛时期的演变;横向对比不同地域建筑特色,让观众清晰把握古建筑的发展脉络与地域多样性。

图片7 

分层化展示,兼顾专业与大众:针对不同受众设计展陈层次,基础层通过图文、模型普及古建筑基本常识;进阶层设置营造技艺专区,展示《营造法式》等典籍记载、传统匠人工具与工艺流程;专业层预留学术交流空间,定期举办古建筑研究成果展、匠人论坛,满足深度探索需求。

图片8 

关联化融合,拓展文化边界:打破建筑孤立展示的局限,将古建筑与历史事件、民俗文化、艺术审美联动,如展示山西乔家大院时,同步呈现晋商文化与院落布局的关系;介绍故宫太和殿时,结合皇权制度与建筑规制的关联,让观众理解古建筑不仅是建筑,更是历史与文化的载体。

图片11 


×
64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