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中秋佳节,一轮明月高悬夜空,承载着海内外华人对阖家团圆的深切期盼,更凝聚着浓厚的故乡情怀与家国大义。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,中秋节历经千年传承,早已成为亿万中华儿女心灵的寄托与精神的家园。

古人观月、祭月、赏月,将生产生活的智慧与对自然的感悟融入中秋文化,沉淀为深厚的文明底蕴。我们应从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中汲取营养、延续基因、萃取精华,在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中,留住历史记忆与乡愁,坚定文化自信,厚植家国情怀。


核心设计理念:三层精神图谱
Double festival celebration

中秋文化是天人感应的哲学智慧、阴阳调和的宇宙观照、家国同构的伦理范式的集合体,设计需将这一精神图谱转化为可视化空间,核心理念定为“以月为媒,串联古今;以情为魂,连接你我”,通过三层递进呈现文化深度:

自然之层:突出中秋与农耕文明、自然节律的关联,如《周礼》祭月、月相定四时,让观众理解中秋为何来;
人文之层:聚焦中秋的情感寄托与伦理建构,如诗词抒怀、团圆观念、家国情怀,让观众读懂中秋承载什么;

创新之层:展现中秋文化的现代转型,如科技赏月、环保民俗,让观众思考中秋如何活在当下。

空间布局设计:文化脉络递进
Double festival celebration

结合中秋文化从“起源—发展—繁荣—创新”的脉络,展厅可分为5大核心展区,每个展区对应链接中的关键内容,同时兼顾“观赏性+互动性+教育性”。


序厅:快速建立文化认知

内容呈现:设置中秋文化时间轴,以“先秦祭月、汉唐赏月、宋明团圆、现代创新”为关键节点,标注《周礼》《东京梦华录》等典籍记载,让观众快速理清中秋文化的千年传承脉络;

氛围营造:播放轻柔的《月光曲》《水调歌头》,地面投影月光涟漪效果,观众步入时涟漪随脚步扩散,增强代入感。


溯源中秋:用“场景复原+文物互动”

周代祭月仪式复原:《周礼》中有中秋夜迎寒、秋分夕月的记载,搭建微型祭月台,摆放青铜礼器、祭月文疏,搭配灯光模拟“黄昏祭月”的氛围,工作人员可穿周代服饰演示简化祭月礼仪,让观众直观感受中秋的“起源之礼”;

月相与农耕互动墙:结合“先民以月相盈亏定四时”的内容,设计可触摸的“月相变化互动屏”,观众点击屏幕上新月、上弦月、满月、下弦月,即可显示对应月相的农历时间、农耕活动,并弹出《周易》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的解读,关联“中秋月圆=阴阳调和”的哲学内涵;


诗意中秋:以“诗词+场景”为载体

宋代中秋市井复原:可从古籍中取材,比如《东京梦华录》“夜市穿楼,笙歌并作”《武林旧事》“灯烛华灿,竟夕乃止”的记载,搭建微型宋代市井街景,如月饼铺、灯烛摊、酒肆,摆放复刻的宋代月饼模、纸灯,设置角色扮演体验,搭配宋代中秋民俗解说,展现中秋从文人雅事到全民狂欢的转变;

月下诗廊沉浸式空间:选取张若虚、李白、苏轼、范仲淹等诗人的中秋诗句,打造360°环形诗墙,如举杯邀明月时投影“酒杯”与月亮互动画面;


升华主题:中秋精神的传承

视觉核心:类似设置巨型月亮合影墙,背景为古今中秋场景叠加图,引导观众拍照留念,实现文化记忆的带走与传播;

精神总结:墙面镌刻中秋文化的核心价值,自然敬畏、团圆共情、创新传承,设置文化传承墙,观众可扫码分享自己的传承故事,强化从认知到行动的转化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