INTERPRETATION

AUTHORITATIVE POLICY
INTERPRETATION
城市规划馆
以“时空叙事”为核,打造城市未来对话窗口

城市规划馆并非单纯的成果陈列馆,而是需以“让市民读懂城市、让访客感知城市、让青少年畅想城市”为目标,通过“历史溯源—当下呈现—未来展望”的逻辑主线,结合科技体验与人文温度,构建兼具展示、互动、教育、交流功能的复合型空间。

用“时空轴线”串联城市记忆与未来

纵向“历史线”:唤醒城市根脉认同
入口区域以“城市起源”为起点,通过微缩场景、动态时间轴,搭配老照片、古籍地图等实物展陈,让观众直观感受城市从“过去”到“现在”的演变轨迹。例如展示北京规划馆的“元大都街巷与现代中轴线”对比展区,强化历史延续性。

横向“空间线”:呈现城市当下格局
核心展区以“全域规划”为核心,设置巨型城市沙盘,搭配分区详解模块——比如“交通网络”展区用互动地图演示地铁、高铁线路;“生态保护”展区通过实景影像呈现湿地公园、黄河生态带,让观众清晰认知城市当前的空间布局与功能定位。

立体“未来线”:激发城市发展想象
末端展区聚焦“未来蓝图”,采用沉浸式体验设计,通过VR技术打造“城市漫游”场景,比如站在未来地标俯瞰城市,设置“未来城市实验室”互动区,甚至引入AI规划助手,根据观众需求生成个性化的“未来城市生活提案”,让规划从被动观看变为主动参与。

兼顾展示效率与体验舒适度
动线设计:
采用“单向为主、局部循环”的动线,入口→历史展区→当下展区→未来展区→互动区→出口形成闭环,关键展区设置在动线中后段,吸引观众深度停留;同时预留“快速参观通道”,满足短时访客快速获取核心信息的需求。

功能分区:
核心展示区:集中呈现规划成果,以“大空间 + 重点展项”为主,如巨型沙盘、弧幕影院;

互动体验区:分散在各展区之间,设置小型互动装置,缓解参观疲劳;

服务配套区:设置规划咨询台、休息区、文创区,提升空间实用性。

让规划馆成为“城市精神容器”

提取城市文化符号,融入空间设计
从城市地域特色中提炼设计元素:如西安规划馆融入城墙肌理、斗拱造型;苏州规划馆采用园林式窗景、水墨色调;兰州规划馆则以“黄河曲线”为空间动线,墙面装饰水车、中山桥等在地符号,让观众一进入空间就能感知“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规划馆”,而非千馆一面。

预留“市民参与”接口,打造“活的规划平台”
规划馆需具备“动态更新”能力:设置市民规划提案墙、定期举办规划沙龙、开设青少年规划课堂,让场馆从静态展示空间转变为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互动平台,真正实现规划为了人民、规划依靠人民。

END
排版|黄河企划部
图片|源自网络
文字|黄河之滨企划部
声明|图文仅做交流学习所用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

